18248939563

服务支持

Service support

新闻动态

科学认识可降解塑料等塑料替代产品 引导农用地膜相关产业有序发展

时间:2023-03-09     作者:江苏秸生【原创】

随着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深入,塑料替代产品需求不断增加,相关产品广受社会关注,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。近日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则对于科学稳妥推广替代产品进一步部署,为“十四五”时期相关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。

  生物降解塑料是塑料替代材料中的一种,是指在土壤、海水、淡水、堆肥等环境条件下可被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(CO2)或/和甲烷(CH4)、水(H2O)及其所含元素的矿化无机盐等的一类塑料。目前已经产业化的生物降解塑料类型主要包括聚乳酸(PLA)、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(PBAT)、聚羟基链烷酸酯(PHA)、聚碳酸亚丙酯(PPC)等。其中用于膜袋类原料主要为PBAT,用于餐饮具、注塑、纤维的原料主要为PLA。其他类型的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应用于高端领域,并随着性能的改善、成本的不断降低,开始在纤维、农用地膜等生活用品领域应用。

  随着我国塑料污染治理政策的不断深入,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得到快速发展。从产能上看,2020年我国PBAT、PLA年产能分别约为30万吨、10万吨,约占全球产能一半。预计到2025年,我国PBAT、PLA年产能将在700万吨左右和100万吨以上,约占全球产能三分之二以上。从标准上看,生物可降解领域标准正逐步完善,生物降解ISO国际标准检测方法中,我国已等同转化11项。从检测能力上看,能够对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性能进行检测的机构快速增加,国际上被同行或像DIN CERTCO、BPI等认证机构认可的能够检验这些检测的实验室约15个。

  但还要清醒看到,各界对可降解塑料的应用领域、降解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也还有不同认识,目前可降解产业发展仍然面临标准不完善、检测能力不足、后续处置存在短板等问题,在科学研究、产品性能、使用成本等方面仍需持续发力。

  为科学稳妥推广塑料替代产品,《方案》从完善标准、提升检测能力、加大科学研究、合理布局产能等方面进行了部署。《方案》要求,充分考虑竹木制品、纸制品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各类替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资源环境影响,完善相关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。开展不同类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机理及影响研究,科学评估其环境安全性和可控性。健全标准体系,规范应用领域,明确降解条件和处置方式。加大可降解塑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,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,降低应用成本。引导产业合理布局,防止产能盲目扩张。加快对全生物降解农膜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。加大可降解塑料检测能力建设,严格查处可降解塑料虚标、伪标等行为,规范行业秩序。

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并不能简单等同于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,促进广大消费者不用、少用一次性制品才是政策应有之义。让我们共同减少一次性制品的使用,适度消费,绿色消费,为塑料污染治理作出自己的贡献。

在农用地膜领域,据中国农业局和秸秆网统计,2022年,我国秸秆产量达10亿吨,随着农业科学与种植技术的进步,粮食产量逐年提高,秸秆产量还在以每年平均5%的速度增长。

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大国,如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和日本,关于秸秆的附加值二次开发利用已走在前列,如美国的秸秆附加值为 5685元/吨,加拿大为 4693元/吨,澳大利亚为 5897元/吨,日本为 4936 元/吨。而我国目前仅为3385 元/吨。

公司推出了生物质聚氨酯可回收地膜,产品原材料为农作物秸秆,通过对其木质素和纤维素成分进行分离提纯,制备生物质多元醇(即醇羟基木质素),在此基础上制备生物质聚氨酯,最终通过挤出吹塑的方式加工成可降解地膜。此类聚氨酯原料和地膜在降解性、再生性、力学性能、农作物适用类型、价格等方面均具备明显优势。同时区别与其他地膜行业,我们从农民手中低价回收秸秆,从秸秆中提取聚氨酯,制成具有高透光、除霜性的可降解地膜,整个过程无环境污染问题,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,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。


技术支持: 网站支持 | 管理登录
seo seo